點 解 二 戰 法 軍 兵 敗 如 山 倒 ?
![[img]http://i.minus.com/i2p4ZEHnj4r9k.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BAeWg5aMlBFepbYau8N8HUXxvgWDbfdT3T2R3oC-KPLhaT213Qm075qw1Ut_DigQPBT7ZXIweGMoMofDTlrEHOgalGIkjHQ=s0-d)
原文題目Getting to the Truth About World War II (Eric Margolis)
![[img]http://i.minus.com/idvrlAKhhgWAB.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V5tpuaSi2KmmwTALgqtF_JOlrEutlEjO3r0QeqLIhvnzsocExM_yovuvk9NV1L0f2CD1rwiFgsqPmVfOhHMfoZH49gVZmEA=s0-d)
作為前軍事歷史教官和歷史愛好者,國際專欄作家埃里克馬戈利斯 Eric Margolis
忍不住要對于四個特別令人討厭的神話和誤導評論一番 :
奧巴馬總統正在法國梅斯進行訪問,以紀念諾曼底D日的65周年。
這讓我們聯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過程,
以及至今仍然蒙蔽著我們的那些揮之不去的宣傳與神話。
![[img]http://i.minus.com/ibacQE2VYeXqWY.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ecDyUvBlec19khAujhhhPc4EP1M5jSlG2SX7KlxtFfg3yi6TU2y2v4Wg4BledQ6cTmwJBem-BuBtNLjUYF7w5i6hIoYdp51A=s0-d)
第一,1940年法國的軍隊並沒有如同無知的美國保守派所宣稱的那樣簡單地投降或逃跑。
1940年5月至6月間,在德國閃擊戰的打擊下,法國軍隊像風暴面前的樹葉一樣四分五裂。
![[img]http://i.minus.com/i9L6x6RElH3o2.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tL__8Du635sE2H-s3X5mDk9v4AMQ1cRK_KYaloSzzRZHwhh_LDgEUWUllBUUUKusim31hArKyK8vbh5Mb2VzNG6XiTTF0Ahg=s0-d)
閃擊戰是一個歷史性的戰爭方式的革命。閃擊戰結合快速移動的裝甲和機械化步兵,
精密俯沖攻擊,靈活的後勤支援,以及高新技術在C3方面的應用(命令,控制和通信)。
1940年,德國的高新技術顯著領先于世界︰比如,
當時世界上全部技術書籍的75 %是以德文發表的。 .........多圖多文, 請按閱讀更多~~!!
![[img]http://i.minus.com/ibbRlx7NEwHXiv.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aQthBhANzAOF9sQnCJ7ktqhBpYKcab4xFlNqMDsQKcnPQ0Dv1eq_byggy17xpN1anmqmZm1z2Woiz_4jEVnefuKywBDOljio=s0-d)
按照重打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訓練的法國的軍隊和將領,很快被閃擊戰壓垮。 法國當時仍主要是一個農業社會。 而其它所有主要的現代軍隊都采用閃擊戰來打擊敵人的大腦, 而不是身體,癱瘓敵人的管理大型部隊或指揮打擊的能力。德國人叫它"'銀彈"。
![[img]http://i.minus.com/iB6FODQ64bKDf.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sRhUf7RJfqR2npGVHt7DJiShIbGuCj2Z3SaIJm_3A7szNeBhTRa4MbYi_XbYECcrK5inLtmsAIpYgKzzO4GPqJ3ggRBohUNg=s0-d)
閃擊戰的確是德國人的"'銀彈"。當時法國仍然依靠信使來傳遞重要信息。 德國是世界上移動無線電通訊的領袖。令人驚訝的是作為法國三軍總司令, 葛米林將軍,在他的巴黎總部里甚至沒有安裝一部電話。 英國訓練有素的遠征軍在法國像法國人一樣遭到迅速和徹底的打擊, 為保存自己只好放棄法國盟友,向著英吉利海峽狂逃。
在當時世界上沒有一支軍隊能頂住德國的閃擊戰。 閃擊戰是由三位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創造的。聰明的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制定計劃, 大膽的海因茨‧古德里安和歐文‧隆美爾實施指揮。
![[img]http://i.minus.com/iblopaiWod72C5.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Udy0rpoLaC-ql3GixTM9KjvbzJzQrX1btG_ZKnk-iKilW-tTdhGwxfXJe3Ui9jjjz8W_5e4zqVdU8Tz2Oe2upsvibVjum8Io=s0-d)
德國人還難以置信的幸運。其實只要有一枚炸彈落在德國默茲河的橋梁上, 或阿登尼斯森林里一段不可逾越的交通堵塞,就可能意味著德國人進攻的失敗。 法國人的另一個敗筆是臨時調動他們的一些薄弱的預備役部隊匆忙進入德國攻擊的部位。 這真是如惠靈頓在滑鐵盧戰役之後說的,一個該死的功虧一簣。
![[img]http://i.minus.com/ifnoH2qqvDeTW.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spGgq1AIpkGgg4NBwC2_ZU_YLnYTBH_CMvfjlTptRJuqkPyHHTgLUetN1d_spgHlOTNHR6IQRWFvnLFfaPYdzQWXgcFkutWQ=s0-d)
![[img]http://i.minus.com/iZBeI8XS1MZ49.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v-W-zq61QZcaPlV5N_tLR7VskVq8NfUIFaHC86f8TGr4n31BXIhJWc2seXixNYmyFH04oE_xUhBhasNvwZlECd2PAWHl2-gg=s0-d)
德國嶄新的,行雲流水般的戰術擊潰了法國的軍隊。盡管常常進行激烈抵抗,
法軍仍無法重整其戰線。快速移動的德國裝甲集群不斷把法軍拋在了身後。
敵火下撤退是一切軍事行動中最困難和危險的。6周後,
被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在背後捅了一刀,法國的軍隊就崩潰了。
法國的損失是217,000人死亡,400,000人受傷。相比之下,
在四年的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場上美國的損失是416,000死。
至少法國並沒有遭受到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的200萬人的死亡。
德國的損失︰46,000陣亡,121,000人受傷,損失1000架飛機。
相比之下,僅在D日,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人就死傷了大約10,000人。
![[img]http://i.minus.com/i7FJulUMVT6Y7.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shrba_MU05mUHS-Yd4y1V0jn_61sUBD0RKVaPNqPBB2CTpfG8mqVakzfjGEE6sIaZFjyAcOmaoqLGmdZrwuENltE8QdcZX_A=s0-d)
第二,從戰術上講,法國的馬其諾防線並沒有如同神話所說是被側翼繞過的。
德國軍隊通過比利時/法國阿登森林攻擊該防線的西北端。
其實在1939年舉行的戰爭演習中,法國軍隊已經預計了這條進攻路線。
這是法國的僵化的野戰軍的失敗,而不是馬其諾防線的失敗。
馬其諾防線可能是太昂貴,佔有太多的兵員,用來象征法國的防守態度,
但法國的長城確實履行了其予定的任務。
![[img]http://i.minus.com/i56LdxITRUqmM.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IfvraRPzqAMASOQR34l-MrOfszwjN4Wi_KDRunEJkNogvNUC4-qOAYgJtD1SEQpJ_ENdrRrHwbRE5Hz0WGE3hBUZCxc739A=s0-d)
法國構築馬其諾防線的目的,僅僅是捍衛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煤炭和鋼鐵工業,
它確實做得了。德軍認識到攻擊馬其諾防線將過于昂貴,
所以選擇了不同的路線: 通過比利時。
另一方面,佛蘭德斯的高水位,和法國人對于在比利時盟友後面建設堡壘的厭惡,
使得法國和比利時邊境只建有寥寥幾個固定防御點。
![[img]http://i.minus.com/it4jobQ3gYgvN.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vj7aYlSRJ6waVNMJYkDVSWGoHf1q89NLf3uaT5G-OAbzLTR70QEx2UHdt1Pkj64au7PS2J9F5hd36U-45V4H4_yJwD-UnJ=s0-d)
不可思議的是,在德國人突破默茲河上的西單(不是長安街上那個西單)以後,
原來計劃在一旦失守後,用來收復這一重要部位的一只法國的預備隊兵團,
莫名其妙地向東調動到斯提那缺口,以保護馬其諾防線的左翼。
這一下子門戶洞開,為古德里安的裝甲突擊群讓開了道路,
他們立刻向法國防線的西北側後展開。
現在的人們完全忘記了,二戰期間在西歐的第二個最大的兩棲行動,
是1940年6月德國人在猛烈的炮火下強渡萊茵河之戰。
![[img]http://i.minus.com/iKHXJCyzML0Eu.gif[/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vY50fYRUtfQ4c_gq-k9Mx1KeyyGi-W4J1Lp_uZ_lVdCXVucghOGUmcsjD4subHY93V4n1DWlzEL0jsTR7sfMgZ78JNK5Z3=s0-d)
馬其諾防線堡壘里頑強的堅守者一直沒有停止戰斗,直到二戰停戰。
那些嘲笑法國人只會建設可被繞過的堡壘的人應該知道,
在馬尼拉的堅不可摧的現代化的美國防御工事,以及新加坡的英國堡壘,
也都是被日本帝國陸軍從後方擊破的。
德國的許多自詡的"西部長城"和海防也沒有更好的表現。
![[img]http://i.minus.com/ibyGPhLm0qtMTe.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tXe8La7PA1rmysLdIvLucPdVY_YQLY0L1_SQNITrLwyna-G-Qmm0JRyMuVZsTqtFDqtC6K7yLHaYS_rCpnbAphEbC5pLd2MtI=s0-d)
![[img]http://i.minus.com/ibrJFav4PbpTla.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sVTendsfN1fmlA7LqoVccGQ426zI1yAxoAVKlgcknrnHimgAUD49c_yECYxZsTRrzOZ4SL-k1A1ve4Kbpgudg1Ztu-AjbUUg=s0-d)
第三,德國國防軍和空軍已經在D日之前被打垮。在紀念這場戰爭時,
我們必須記住向英勇的俄羅斯的大無畏的士兵和飛行員致敬。 德國士兵,
盡管效忠于"邪惡"一方,也戰鬥的同樣英勇。不像流行的神話所說,
在歐洲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是贏在了D日。在此之前,德國的陸軍和空軍,
已經在東部戰線的規模宏大的戰斗中被打殘了。
![[img]http://i.minus.com/iTTARzlolJe2c.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v4GEOMtHUhb3p-5m4_M0rrVFThMvbrT9Y78w7IIIZCdDQ0xn0U4vyyld-x0Nqecigfv2_VbFsvZLF90pc87sScvIPHbCIwBQ=s0-d)
下列這些數字不言自明。蘇聯紅軍消滅了75-80 %的德國師,
4百萬官兵和大多數的空軍。俄羅斯至少損失了1400萬士兵和大體相同的平民人數。
蘇聯紅軍摧毀了軸心國的507個師。 D日後,在西部戰線上,
盟國僅僅摧毀了176個德國的實力嚴重不足的師。
![[img]http://i.minus.com/i2p4ZEHnj4r9k.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BAeWg5aMlBFepbYau8N8HUXxvgWDbfdT3T2R3oC-KPLhaT213Qm075qw1Ut_DigQPBT7ZXIweGMoMofDTlrEHOgalGIkjHQ=s0-d)
當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他們遇到了幾乎被打殘的德國軍隊,
德國人沒有空中掩護,缺乏燃料和補給,無法在白天調動。即便如此,
德國人仍像老虎一樣拼命。如果1944年登陸諾曼底的美國人,
英國人和加拿大人遇到的是1940年的德國國防軍和空軍,其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
![[img]http://i.minus.com/iBVeL9ygAIaV1.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7-utGWvU1dpH_ICmZsDYUMWHSvsgVYD_iZwuUrS_Jj9PzD5zvvpJLHFqFMJj2xq_x23dB0HTi1r6iD0yIOd8EJtrQ_KvTmw=s0-d)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是善與惡之間的斗爭,即所謂代表著西部民主的力量,
和代表著極權力量之間的斗爭。主流媒體仍然不斷地灌輸給我們這種錯誤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對世界上的土地和資源爭奪的沖突。
沖突的一方是既得利益的帝國主義國家,其中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
有控制整個地球25%的大英帝國,法國,荷蘭和比利時,
以及新興的美國(它統治著菲律賓,太平洋財產,古巴,中美洲),
另一方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帝國。繼承沙俄帝國的蘇聯本身也是一個帝國。
1939年,只有德國和中國,作為世界上的主要大國,沒擁有殖民地,
這意味著沒有帝國的權力。(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幾個殖民地)。
![[img]http://i.minus.com/i5JYU7UbT0BaE.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0n5e2IXyaa3PiN-tXf7QupXfvdOsqiCByToMbn2mHacRi5INIREtf0cEtjIffuxewEH1S0So7ixKEb1HjaNUFJ4Y7wOwTCg=s0-d)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強烈抱怨邪惡的納粹佔領的英國和荷蘭,
爭先恐後地重新佔領他們的前殖民地,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已宣布獨立的前殖民地。
人們很難稱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爭取自由運動的戰爭。
當然被解放的只是德國佔領區內的歐洲白人,
而不是非洲和亞洲的人民。然而,
這場戰爭最終激活了將結束殖民主義統治的力量。
![[img]http://i.minus.com/ioUPuQHhkozGy.jpg[/img]](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tfaiRQ9GHlOj4IG8Sa7N-1QM7LNWEqHItNq0hbD_Z0bp1pr99nre7oMB_vxVPHxeLJ16SHczsvZmejS2ouAvmWvMNP4VMzvw=s0-d)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曾誓言,要不惜一切代價捍衛的大英帝國的崩潰,
在全世界開闢了非殖民化的道路。
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一切。
http://goo.gl/UKaqa http://goo.gl/ndMd5 http://goo.gl/Q4lo4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